暑假已接近尾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金秋九月开学季。
今年的九月开学季注定不同往常。
因为——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 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已经分别使用了 20 年以上和 10 年以上。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
本次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较过去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按中央要求新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与“劳动”两项课程科目。
一、概况:“信息科技”设为义务教育独立学科
(1)走向信息科技教育
“信息科技”在此轮课程设置中按中央要求被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
确立学科的基础属性,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
课程与校内外信息科技教育一起,构建提升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时代创新力、学习力和迁移力的完整信息科技教育体系。
(2)设课:独立+融合
根据新设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这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覆盖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全部年级阶段。
在 3~8 年级独立开课,在1~2年级、9年级融合开课,即将相关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但课程标准贯通1~9年级。
在 3~8 年级单独开设课程的阶段,折算九年总课时占比须达到 1%~3%。
此外,此次课程方案中新设的课程科目采用的名称也很值得关注。“信息科技”课程没有延续部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高中技术科目组成部分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名称。
反映了这一课程科目与过往综合实践活动中相关教学内容的本质不同——从教授计算机的操作与软硬件使用转变为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促进学生了解和认知信息背后的科学本质。
二、核心:“信息科技”内容与时俱进
课程属性更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显著变化)
(1)学段目标
此次公布的“信息科技”大纲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部分核心素养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分四个学段,“六三”学制按“2223”划分,“五四”学制按“2322”划分。“六三”学制的四大核心素养学段目标如下表:
(2)课程内容
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
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
让学生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提高学生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
让学生学会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3)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全面覆盖式”的课程培养创新力、学习力、迁移力,以及其他的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
三、变化:“信息科技”教育全民普及化
本次“信息科技”课程科目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设置导向与过去校内普及计算机使用不同,也与信息学奥赛只为国家培养少数精英不同。
确立“信息科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立课程科目,是走向信息科技教育,适应数字时代、在线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信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发展的必然。
表明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
为提高劳动者运用数字技能的能力、扩大数字人才队伍、促进实现智慧共享与和睦共治的数字生活、保障数字安全、提升数字道德理论水平提供基础教育支撑。